发布时间:2023-09-12 10:51:10
“这既是一场酒业狂欢,更是一场思想盛宴。”
9月9日,第十二届中国(贵州)优游国际|UB8优游平台博览会(以下简称酒博会)在贵阳如期举行,全球佳酿汇聚,行业精英云集,现场除了美酒飘香,更绽放着思想的光芒。
“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创新。”开幕式上,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作为贵州酒类企业代表,面对国内外众多名酒以《坚守品质与责任,传递品牌价值》进行主题演讲。
张德芹以习酒为例,从三个方面全面剖析中国酒业当下及未来,从宏观角度下阐述中国酒业发展基石,强调白酒行业应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和有力证明,得到优游国际|UB8优游平台同行及中国白酒行业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现场掌声雷动。
开幕式上,有关领导更是现场推荐“习酒品质和口感都非常好”,盛邀与会来宾品鉴习酒。
守正创新、产区生态、社会责任,张德芹深度思考的三个行业发展观,不仅是习酒充分践行“两山论”发展理念的最佳注脚;也是习酒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战略部署的有力佐证;还是习酒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业内人士评价,作为行业老兵、技术专家、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张德芹几十年躬体力行,深耕行业,其阐述的三个观点,不仅是习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架马车”,也对中国酒业多元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
实践出真知,今年上半年,习酒实现销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13%。品牌价值方面,习酒2022年品牌价值达1690亿元,位列贵州省白酒第二名、中国白酒前八名,中国酱酒第二名。
守正创新:让传承的更传统,让创新的更现代
一瓶酱酒,装得下半部中国史。
作为酱酒一员,习酒的历史同样十分悠久。始于秦汉、熟于宋元、精于明清、盛于近代。
自1952年建厂至今,习酒已发展为企业占地面积近6000亩,拥有员工1.3万余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近十万人就业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
一路走来,无论顺境、逆境,习酒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核心要素便是守正——坚守品质,坚守正道。其核心产品习酒·窖藏1988被行业专家与消费者誉为“高端酱酒守门员”,习酒二字在消费者心中便是好酒的代名词。
张德芹认为,守正方能创新。简单而言,便是让传承的更传统,让创新的更现代。
酱酒作为中国白酒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崇道务本,遵天应时是刻在整个行业血脉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以酱酒传统工艺“两次投粮”为例,为什么要“两次投粮”?
因为贵州多山地,山顶与山脚高粱成熟时间不一样,这是酿酒先辈因地制宜、总结规律,巧妙结合本土气候特殊,解决本地红缨子高粱成熟时期不统一的智慧之举。
可以说,在顺应自然交替的节律中,酱酒传统技艺把谷物精魂与季节华韵浑然融合于一体,堪称天、地、人的和谐共酿。
每一瓶酱酒,从生产到出厂,最后流通到消费者手中,这背后需要成千上万酿酒师的细致呵护和技艺,以及每个酒厂代代相传的秘方和经验,凝聚着无数心血和智慧。
当然,时代在进步,贵州白酒自然不能食古不化,在坚守品质这个永恒命题之后,所思所想,便是创新。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白酒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走上消费者餐桌,成为点缀消费者生活的美好因子。为此,对消费者负责、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习酒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近年来,习酒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科研创新投入,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加强与优秀科技企业的合作,持续推出更适应时代、适应消费者的产品,确保企业基业长青。
以智慧习酒为例,随着包装物流园项目落地,不仅极大减轻员工劳动强度,也满足了习酒在产能扩增上的用工需求,更重要的,从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人才结构等方面都为习酒带来了启发和转变。
守正创新,兼容并蓄。这是习酒探索,也是习酒实践。
产区生态:不走老路,更不走歪路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从酒博会到习酒厂,不到300公里的高速公路,越靠近酒厂,空气中弥漫的酒糟香气就越发浓烈。
透过车窗,隐藏在山间的赤水河奔流而下,阳光反射下的河水碧波荡漾;穿过酒的沉静和火热交织成的习酒小镇,沿河农田阡陌纵横;厂区里,承载着岁月的办公楼依山而建,道路树影婆娑;车间里,制酒工人挥汗如雨;工地上,机器轰鸣井然有序……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画卷。
工业与生态,并不是矛盾对立,也可以做到和谐统一。
2019年至今,习酒总投资近5亿元,高标准建设黄金坪生产废水处理厂2号系统和中渡污水处理厂。从生态保护的效果来看,黄金坪生产废水处理厂排放接近类地表水Ⅲ类水质;中渡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优于类地表水Ⅲ类。
习酒的排污标准,目前是赤水河沿岸乃至白酒行业最高标准设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更不能走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2020年以来,习酒在厂区所在地开展小溪沟、排洪沟和赤水河的水质年度监测工作,建立了水环境数据库,为水质溯源、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同时,投资62万元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开展习酒厂区及赤水河段空气全年监测工作,建立空气质量数据库,为赤水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习酒公司荣誉上榜,入选2021年度“绿色工厂”名单。
一个企业、一个小镇、乃至一段河流,相较于一个大环境而言,仅仅一个习酒可能“微不足道”,但守住产区绿色生态的拳拳之心,见微知著。
回望历史长河,习酒经历了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的嬗变,也从小富即安的“邻家铺子”蜕变为规模化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在产区龙头习酒的支撑下,习水产区影响半径从方圆百里不觉间延伸到了全国……
数据显示,2022年,习水县白酒产能突破17万千升,产量突破15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306.9亿元,产区白酒产量占据全国酱酒产量的26%,全国每4瓶酱酒就有1瓶产自习水,习水产区成功跻身全国白酒七大主产区。
时代需要美酒,产区需要龙头。
“名酒与产区无法分割,相融相生,相互成就。”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认为,中国白酒是最彰显产区价值的世界美酒,产区表达是中国白酒的核心的品质和价值表达。
水清知酒美,业兴产区强。这是习酒的选择,也是习酒的责任。
社会责任:心怀感恩,肩担使命
“习酒发展得好,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要生活得好。”这是习酒高层在多处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社会责任这四个字,对习酒而言,不仅是担当,更像是使命。
早在1987年到1992年间,在原习水酒厂—岔角—岩寨—马临的公路改道为习水酒厂—临江—马临的项目中,习酒就捐资170万元,助力家乡道路建设。
此外,从1984年11月到1996年,习酒在企业流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仍慷慨捐助资金700多万元,改善习酒镇群众在电话通讯、邮件投递条件。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仅2021年,习酒帮扶的地区就达到5个,开展乡村振兴调研5次,累计投入超60余万元资金用于帮扶工作,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串串数字并不仅是早已尘封的历史,而是习酒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担当和公益脉络。
这样的捐助,习酒每一年都有,帮助对象也有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习酒“君子博爱,兼济天下”的理念。
——如至今已连续开展17年的“习酒·我的大学”公益项目,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累计出资超1.3亿,助力2万余名学子圆梦大学;
——如今年习酒携手全国超过2000家经销商携手成立“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首期募集2000万元,用于支持关爱老人的慈善事业;
——如捐出慈善基金620.88万元,专项用于赤水河流域护林员生活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家企业,一个品牌,之所以能融入社会生活,能受到消费者认可,在于它饱含社会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在于它确立了一种已深深植根于社会大文化之中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企业使命感。
正如张德芹倡导并践行的习酒品格:知敬畏、懂感恩、行谦让、怀怜悯。
当然,习酒还有更多关于社会责任的作为,但已然无须赘述。其熠熠生辉的“君品文化”不仅助力习酒在发展道路上历久弥香,更以身作则感染着、号召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归如千缕风,去如盈日昴。习酒让我们明白: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一步步走来,对文化与业绩“两开花”的习酒来说,其新目标是朝着世界一流、受人喜欢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阔步迈进。
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酒香风正的习酒,如何让人不喜欢?